YieldBasis(YB)介绍
Yield Basis是由DeFi领域知名开发者、Curve Finance创始人Michael Egorov于2025年推出的创新性去中心化金融协议,旨在通过复合杠杆机制和动态再平衡系统从根本上解决自动化做市商(AMM)中长期存在的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问题。该项目在技术层面构建了"杠杆再平衡AMM"系统,通过将用户存入的BTC等资产自动转化为2倍杠杆的流动性头寸,使LP价值与基础资产价格形成线性而非平方根关系,从而实现了"持有收益+交易费用"的双重捕获。
从产品定位来看,Yield Basis专注于为比特币流动性提供高效解决方案,用户存入BTC后,系统自动借入等值crvUSD并构建2倍杠杆LP头寸,通过动态再平衡维持50%债务比率,使LP价值几乎线性跟随比特币现货价格。这一设计显著区别于传统AMM模型,使流动性提供者在市场波动中仍能保持与单纯持币相近的收益水平,同时额外获得交易手续费收入。
代币经济模型方面,YB代币总量10亿枚,分配上社区激励占30%,团队25%,开发储备15%,Curve技术授权10%,合作伙伴10%,投资者10%。值得注意的是,veCRV持有者将获得Yield Basis产生的35%-65%价值分配,为Curve生态系统创造了新的收益来源。项目已于2025年2月完成500万美元融资,估值5000万美元,投资者代币设6个月锁定期及后续2年线性解锁。
市场前景与风险并存。Yield Basis作为Kraken Launch的首发项目,凭借Curve生态支持和创新机制吸引了广泛关注,其6000万crvUSD的信用额度已获Curve DAO投票通过(支持率97%)。然而,该协议高度依赖crvUSD稳定性和套利者参与,且目前仅支持BTC资产,在极端市场条件下可能存在系统性风险。若实施成功,该项目有望成为比特币流动性新范式,并推动DeFi向"收益透明化、风控模块化"方向发展。
项目背景
DeFi领域自2020年"夏季热潮"以来,自动化做市商(AMM)模式已成为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核心基础设施,然而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这一根本性难题始终制约着流动性提供的效率和规模。作为这一领域的先驱者,Curve Finance创始人Michael Egorov在成功推出stableswap和cryptoswap算法后,针对AMM的深层结构性缺陷,于2025年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Yield Basis,试图从根本上重构流动性提供的经济模型。
无常损失本质上源于AMM中流动性组合价值(V)与资产价格(P)的数学关系——传统模型中平方根关系,而单纯持币的价值变化则是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关系导致当价格发生较大波动时,流动性提供者的资产价值会显著低于单纯持币的价值。根据测算,当代币价格变动5倍时,无常损失可达25%,这一数字在波动剧烈的加密市场中严重阻碍了价值储存类资产(如BTC、ETH)持有者参与流动性提供的积极性。尤其对于比特币这类被视为"数字黄金"的资产,其持有者往往不愿承担无常损失风险以换取有限的交易手续费收入。
Curve生态系统在经历2022-2024年的市场考验后,面临着增长瓶颈。尽管Curve的稳定币交易算法奠定了其在稳定币链上拆借市场的基础地位,但crvUSD发行量长期徘徊在1亿美元左右,在Aave等竞争对手的光芒下显得相形见绌。同时,Ethena等新兴协议通过收益锚定范式成功打开了稳定币市场,而Pendle则在收益代币化领域建立了领先优势,Curve亟需战略创新来维持竞争力。2024年Curve联合Convex和Yearn Fi推出的Resupply项目遭遇失败,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系统寻求突破的紧迫性。
在此背景下,Yield Basis应运而生,它并非直接竞争稳定币或借贷市场,而是选择从AMM的核心痛点——无常损失入手,通过机制设计创新为Curve生态系统创造新的增长点。项目白皮书指出,根据过去6年的数据模拟,Yield Basis可以为比特币流动性提供者带来平均20%的年化收益率(APR),在牛市中甚至更高。这一收益水平远高于Aave等借贷协议中0.02%的WBTC借贷利率,有望吸引大量闲置比特币进入DeFi领域。
从技术传承来看,Yield Basis建立在Curve现有的CryptoSwap AMM和crvUSD稳定币基础上,确保了技术连续性和稳定性。Michael Egorov将其在稳定币交易算法和veTokenomics方面的经验融入新项目,创造了"集DeFi发展之大成"的复合型协议,包含流动性挖矿、预挖、Curve War、质押、veToken、LP Token和循环贷等多种机制。这种集成不仅是对Curve原有优势的延伸,更是对DeFi流动性提供范式的一次全面升级。
市场时机也为Yield Basis的推出创造了有利条件。2025年DeFi市场呈现明显复苏迹象,总锁定价值(TVL)从年初的1,158亿美元回升至1,632亿美元,增长41%。投资者越来越关注"真实收益"模型,而非单纯的代币激励,这与Yield Basis的价值主张高度契合。同时,比特币作为"加密宇宙的宇宙微波背景"(CMB),其长期上涨趋势被广泛认可,为基于BTC的收益策略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行业生态位来看,Yield Basis试图填补一个关键空白:为价值储存类加密资产(尤其是BTC)提供可持续的收益层。现有的解决方案要么收益率过低(如借贷协议),要么风险过高(如多层激励的山寨币池),而Yield Basis承诺在不引入显著无常损失的情况下,通过巧妙机制设计实现与持币相近的收益水平外加交易费用。如果这一承诺能够得到市场验证,它可能成为连接比特币持有者与DeFi生态的重要桥梁,为整个行业带来增量资金和流动性。
核心产品
Yield Basis的核心产品围绕比特币流动性提供展开,通过一套精巧的机制设计将传统AMM的平方根定价曲线转变为线性价格敞口,实现了"持有收益+交易费用"的双重捕获。这一部分将深入剖析该协议的主要产品功能、运行机制及其与传统流动性提供的本质区别。
产品定位
与用户价值主张Yield Basis将自己定位为"用波动性创造收益"的流动性提供标准与平台,其核心理念是将市场波动从风险因素转化为可捕获的收益机会。
与传统流动性提供模式相比,它解决了三大痛点:无常损失导致的收益缩水、低资本效率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被动做市策略的灵活性不足。对于用户而言,只需存入单一资产(如wBTC),系统便会自动执行复杂的杠杆操作和再平衡,输出一个具有2倍敞口的流动性头寸,同时免除无常损失的主要影响。
从用户旅程来看,参与Yield Basis的流程极为简化:1)存入BTC;2)接收代表2倍杠杆LP头寸的ybBTC衍生代币;3)选择将ybBTC保持未质押状态赚取BTC计价费用,或质押获取YB代币奖励。这种"单币存入"体验大幅降低了用户参与门槛,尤其适合长期比特币持有者寻求额外收益而不愿承担复杂操作或显著无常损失的情况。
杠杆流动性头寸的构建机制
Yield Basis产品架构的核心在于其复合杠杆系统。当用户存入价值100美元的wBTC时,协议会以该资产为抵押借入价值100美元的crvUSD,然后将两笔资产打包成总价值200美元的LP头寸存入Curve的BTC/crvUSD池中。
这一操作实现了2倍杠杆,使用户获得双倍于原始存款的做市头寸,同时保持债务与权益的1:1比例(即50%债务价值比)。关键在于,这种设计使LP头寸的价值变化从传统的平方根关系转变为线性关系,即与基础资产价格呈线性关系。数学推导表明,在传统AMM中,LP价值与代币价格的平方根成正比(V=2L√P),而Yield Basis通过杠杆构造使V=2LP,从而在理论上消除了无常损失的基础条件。当价格相对变化d倍后,杠杆LP价值变为V_{LP}=2LPd,与单纯持币的价值变化V_{hold}=LPd完全一致,同时LP还能获得额外的交易手续费收入。
动态再平衡系统
维持恒定的2倍杠杆是Yield Basis产品机制的关键,这通过其创新的再平衡AMM实现。该系统会在BTC价格波动导致杠杆偏离目标时自动触发调整,保持债务始终占总仓位价值的50%。再平衡过程依赖于专门的虚拟池(VirtualPool)机制和套利激励,确保仓位比例修正的高效性和去中心化。当BTC价格上涨导致抵押物价值增加、杠杆低于2倍时,再平衡AMM会自动借入更多crvUSD,"顺势加仓"以使债务重新占据总仓位的一半。例如,初始状态下BTC价格10万美元,1wBTC+10万crvUSD组成20万美元总价值的2倍杠杆LP;若BTC涨至11万美元,系统会借入额外1万crvUSD,将仓位调整为1wBTC+11万crvUSD(总价值22万),维持50%债务比率。
价格下跌时的再平衡更为复杂且关键。以BTC从10万跌至9万为例,原LP头寸(1wBTC+10万crvUSD)总价值从20万降至19万,债务比率升至52.63%(>50%),此时系统需要"去杠杆"。Yield Basis的解决方案是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约0.7%折扣)向套利者出售部分LP头寸,吸引其参与债务偿还。套利者支付1万crvUSD可获得价值约10,070美元的LP头寸(含0.112wBTC),而系统则通过这笔交易减少债务,使剩余仓位恢复2倍杠杆(9万wBTC+9万crvUSD)。
收益来源与分配
Yield Basis为流动性提供者创造了双重收益流:一是Curve池产生的交易手续费,二是杠杆头寸带来的价格敞口收益。与传统AMM不同,Yield Basis的手续费分配具有鲜明特色:50%被回收用于再平衡资金池,另外50%分配给流动性提供者和veYB持有者。这种设计将系统稳定性与参与者利益有机结合,确保有足够资源维持杠杆平衡的同时为早期支持者提供激励。
值得注意的是,Yield Basis与Curve生态系统的深度整合体现在收益共享方面。根据Curve DAO通过的1206号提案,Yield Basis产生的价值将有35%-65%直接流向veCRV持有者,这在现有交易费分配机制外创造了额外收入流。这种设计既强化了Yield Basis与Curve的协同关系,也为CRV持有者提供了新的价值累积途径,可能增强整个生态系统的粘性和活力。
产品局限性与风险控制
尽管创新性显著,Yield Basis产品设计也存在若干内在限制。目前协议仅支持BTC类资产(wBTC、cbBTC、tBTC),未扩展到其他加密货币,这主要因为BTC相对稳定的特性能够承受50%债务比率的设计。如项目方坦言,其他资产可能出现"瞬间跌50%"的情况,系统来不及反应即被爆仓。此外,6000万crvUSD的信用额度占到crvUSD总供应量的近60%,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稳定。
产品设计中还隐藏着潜在利益冲突。多位参与Curve DAO投票支持Yield Basis信用额度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该项目的投资者,这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情况引发了社区对决策公正性的质疑。此外,ybBTC持有者必须在BTC计价费用和YB代币奖励之间二选一的设计,可能在熊市时导致代币需求下降,形成负反馈循环。
从产品成熟度看,Yield Basis仍处于发展阶段。尽管核心机制已通过测试,但全面推出流动性池前的审计和优化仍在进行。项目方也承认,包括代币在内的整个系统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全推出,这意味着早期参与者可能面临未预期的问题或调整。
技术架构
Yield Basis的技术架构体现了DeFi领域前沿的机制设计创新,通过多层次智能合约系统和精巧的数学原理构建了一个能够动态调节杠杆、维持线性价格敞口的去中心化协议。本部分将深入解析该项目的技术实现路径、核心算法组件及其与传统AMM架构的本质区别。
整体架构设计
Yield Basis的技术堆栈建立在Curve基础设施之上,充分利用了后者的CryptoSwap AMM算法和crvUSD稳定币作为基础组件。这种设计既确保了技术兼容性,又强化了与Curve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协议的核心架构可分为三层:用户交互层(前端界面和API)、智能合约业务逻辑层(核心协议)和底层Curve流动性池。这种分层设计实现了关注点分离,使系统能够专注于核心价值主张的同时保持与现有DeFi生态的无缝集成。
智能合约层包含多个功能模块:杠杆头寸管理器(处理存款、借款和LP头寸创建)、再平衡引擎(监控价格波动并计算调整参数)、虚拟池(为套利者提供交互接口)以及风险控制模块(监测系统健康状态)。这些模块通过定义清晰的接口相互通信,形成一套完整的自动化流动性提供解决方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Yield Basis并未从头构建自己的AMM,而是选择"嵌入"Curve现有的流动性池,这种"AMM中的AMM"设计大幅降低了开发复杂度和安全风险。
杠杆再平衡AMM机制
Yield Basis最具创新性的技术组件是其杠杆再平衡AMM,这一机制通过数学原理和算法设计将传统AMM的√P(打√是根号)定价关系转变为线性敞口。系统通过持续监控抵押资产(wBTC)与债务(crvUSD)的市场价值比率,确保债务始终维持在总仓位价值的50%,从而维持2倍杠杆。这一目标通过以下数学框架实现:
在任意时间点,系统维持等式:债务d = 0.5 × (抵押物价值 + 债务) = 0.5 × (P×x + d),其中P为wBTC价格,x为wBTC数量。解此方程可得d = P×x,即债务应与抵押物价值相等,这正是2倍杠杆的基础条件(总价值=2×权益)。当市场价格波动导致这一等式失衡时,再平衡机制便会启动,通过借入更多crvUSD或吸引套利者参与头寸调整,使系统回归目标杠杆率。
再平衡过程依赖于虚拟池机制,这是一个专为套利交易设计的抽象接口。当需要去杠杆时(如BTC价格下跌导致债务比率过高),系统会将部分LP头寸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约0.7%折扣)提供给虚拟池,吸引套利者用crvUSD购买这些头寸,从而减少系统整体债务水平。这一设计巧妙地将复杂的仓位调整转化为简单的原子交换,无需信任中介即可完成再平衡操作。
价格监控与再平衡触发
Yield Basis采用多维度指标来决定何时触发再平衡。除基本的债务比率外,系统还考虑价格波动幅度、市场深度和Gas成本等因素,通过优化算法确定最具经济效率的调整时机和规模。这种综合考虑避免了过度频繁的微小调整(可能导致高额Gas消耗)和反应迟缓(可能使杠杆偏离过大)两个极端。
价格信息来源采用了去中心化预言机网络,结合Curve池本身的内部价格数据,确保抗操纵性和准确性。在检测到价格偏离目标阈值(通常对应杠杆率变化约5%)时,系统会启动再平衡流程。值得注意的是,Yield Basis的再平衡不是即时连续的,而是离散事件驱动的,这种设计既降低了运营成本,又为套利者创造了有吸引力的机会窗口。
智能合约安全设计
作为处理大量资金且涉及复杂金融操作的协议,Yield Basis在安全架构上采取了多层防御策略。核心合约经过了形式化验证,确保数学模型的正确实现;关键功能设有暂停机制,在检测到异常时能够暂时冻结系统;资金流动路径被严格限定,避免未经授权的资产转移。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系统的闪电贷集成设计。在BTC上涨需要加仓的情况下,合约会使用闪电贷暂时获取crvUSD,铸造额外LP头寸后立即偿还贷款,整个过程在一个原子交易中完成,消除了未担保债务的风险。这种设计既提高了资本效率,又维持了系统的偿付能力,是DeFi乐高组合的创新应用。
另一安全特性是风险隔离机制。不同资产池(如wBTC、cbBTC)在合约层面相互隔离,某一池的极端情况不会波及其他池。同时,系统设置了最大池规模限制,防止单个池过大导致系统性风险过度集中。这些设计反映了Yield Basis团队对DeFi系统性风险的深刻认识,也是从Curve历史事件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技术局限性及挑战
尽管技术架构颇具创新性,Yield Basis仍面临若干实现挑战。最显著的是对crvUSD的高度依赖——作为系统的基础债务工具,crvUSD的任何不稳定都会直接传导至Yield Basis。虽然crvUSD采用超额抵押模型相对稳健,但其市场规模和流动性仍远小于USDT/USDC,在压力时期可能出现价差扩大或可用性下降。
另一技术挑战源于区块链基础层限制。频繁的再平衡操作可能导致高额Gas费用,尤其在以太坊网络拥堵时。虽然Yield Basis通过批量处理和优化触发阈值缓解这一问题,但对于小额存款者来说,Gas成本仍可能显著侵蚀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项目初期设置的最低存款门槛和池规模上限。
从长期看,Yield Basis的技术路线图还需解决跨链兼容性问题。当前实现专注于以太坊上的封装BTC,而比特币生态正朝着原生质押和跨链解决方案发展。如何在不牺牲安全性的前提下整合这些创新,将是技术团队面临的重要课题。项目方已暗示未来可能支持更多资产类型,这需要谨慎的架构扩展以避免过度复杂化。
代币经济模型
Yield Basis的代币经济模型(YB Tokenomics)是驱动协议长期发展的核心机制,通过精心设计的分配方案、价值累积和治理结构,将参与者利益与生态系统健康紧密绑定。本部分将深入分析YB代币的多维功能、分配机制及其在Curve生态系统中的战略定位,揭示这一经济系统的创新与潜在风险。
YB代币基础信息
YB是Yield Basis协议的原生功能型代币,总量固定为10亿枚,无通胀设计。代币具有多重功能:治理投票权、协议收益分享、流动性激励以及生态系统准入凭证。这种多功能设计旨在创造多元需求场景,避免单一用途导致的代币价值不稳定。从性质上看,YB更偏向"实用型代币"而非"证券型代币",其价值主要源于协议使用需求而非投机或分红预期,这与当前监管趋势相契合。
代币分配遵循典型的社区优先原则,最大份额30%分配给社区激励,主要通过流动性挖矿分发。其余部分中,25%归属团队,15%留作开发储备,10%用于Curve技术授权,10%分配给合作伙伴,最后10%出售给投资者。这种分配结构强调长期建设而非短期融资,团队和开发者份额占比较大,确保协议持续进化能力,但也引发了部分社区成员对中心化的担忧。
代币分配与释放机制
YB代币的分配方案反映了项目方在短期激励与长期发展间的平衡考量。投资者代币(占总供应10%)设有6个月锁定期,之后两年内线性解锁,这种相对长期的释放节奏减轻了上市初期的抛压。团队和开发储备代币(合计40%)的解锁条件未完全公开,但据项目方透露将采用类似的长期释放机制,以显示对协议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社区激励部分的30%代币将通过流动性挖矿逐步释放,具体规则根据池类型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这种灵活性使协议能够适应市场变化,针对性激励流动性不足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Yield Basis采用了"收益选择"机制,流动性提供者必须在获取BTC计价的交易费用和YB代币奖励之间二选一。这一设计在牛市可能运作良好(投资者倾向选择代币以博升值),但熊市时可能导致YB需求下降,形成负反馈循环。
Curve技术授权部分的10%代币具有特殊战略意义。Michael Egorov明确表示,这些代币"很可能被用来为crvUSD稳定池投票",通过Curve的投票托管(vote-escrow)机制强化YB与crvUSD的协同关系。这种设计将YB代币与Curve生态系统深度绑定,既为crvUSD提供了额外支持,也为YB持有者创造了间接价值捕获途径。
价值累积机制
YB代币的价值支撑主要来自两方面:协议收益分享和治理权利。在收益分享方面,Yield Basis产生的交易手续费50%分配给流动性提供者和veYB持有者。veYB是通过锁定YB获得的投票托管代币,锁定时间越长,收益份额和投票权重越大。这种机制借鉴了Curve的veToken模型,鼓励长期持有而非短期交易,为代币价格提供稳定性。
更为重要的是,Yield Basis与Curve生态系统的价值共享安排。根据Curve DAO 1206号提案,Yield Basis将把35%-65%的协议产生价值直接分配给veCRV持有者。这一设计创造了跨协议的价值流动,使CRV持有者能从Yield Basis的成功中获益,同时也为YB协议提供了现成的用户基础和社区支持。从战略角度看,这是Curve生态系统对抗Convex等"贿赂平台"侵蚀的手段,通过内部价值循环增强veCRV的吸引力。
代币经济模型还包含了回购销毁机制的选项。虽然白皮书未明确承诺定期回购,但开发储备金中的代币可用于未来市场操作,根据供需状况调整流通量。这种灵活性使协议能够应对不同市场条件,在价格剧烈波动时提供稳定手段。同时,社区治理也可能投票决定将部分协议收入用于代币回购销毁,创造通缩压力。
治理结构与去中心化
YB代币持有者通过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对协议关键参数进行治理,包括手续费率、杠杆倍数调整规则、新资产上线等。治理采用提案投票制,投票权重与代币锁定时间和数量相关,这种设计激励长期参与而非短期投机。
然而,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的中心化风险。团队和投资者初期控制超过50%的代币供应(团队25%+投资者10%+开发储备15%),可能对早期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虽然开发储备理论上由社区治理控制,但实际操作中团队往往拥有较大话语权。这种集中化在协议启动阶段可能有助于快速决策,但随着发展成熟,如何过渡到更去中心化的模式将成为关键挑战。
另一个治理争议点是Curve DAO对Yield Basis的信用额度批准过程。多位参与投票的Curve生态重要人物同时是Yield Basis投资者,这种利益关联引发了关于决策公正性的质疑。尽管Egorov回应称邀请生态系统内知名人士参与是"很自然的事",但这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情况确实可能损害治理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