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产业

区块链标准化进程:现状、挑战与未来

2025-03-12 12:11:48 4

区块链技术自诞生以来,凭借其去中心化、可追溯和透明性等特性,在金融、政务、供应链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标准缺失、术语混乱、应用碎片化等问题。标准化作为技术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石,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高地。本文将结合中国区块链标准化进程的最新进展,分析其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区块链标准化现状:中国与国际的协同发展


(一)国内标准化进展


中国自2016年起系统推进区块链标准化工作,目前已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标准体系,并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占据重要地位。


基础标准体系初步完善


底层架构标准多元化:2023年,中国新增6项区块链底层架构标准,覆盖数字货运、数据资产确权、分布式存储等领域。例如,《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运平台技术指南》明确了平台的六层架构(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等),为行业应用提供技术框架。


密码与安全标准强化:2023年新增25项区块链相关密码算法标准,涵盖新型密码协议、量子安全算法等,确保区块链系统的安全性。例如,《基于云计算的电子签名服务技术实施指南》推动电子签名与区块链的融合应用。


行业应用标准落地:在数据资产确权、供应链金融、司法存证等领域,标准制定加速。例如,《基于区块链的数据资产确权与交易规范》明确了数据资产确权流程和交易框架,为数据要素市场化提供支撑。


区域标准差异化发展


根据2022年统计,江苏省以26项区块链标准位居全国第一,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紧随其后。区域标准成果与地方产业布局高度相关,例如,江苏依托制造业优势,推动区块链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标准化应用;广东则在金融和跨境贸易领域发力。


国际标准话语权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截至2023年,已主导或参与ISO/TC 307(国际标准化组织区块链技术委员会)的多项标准。例如,2023年推动成立“分布式记账技术和碳市场研究组”,并立项区块链测试标准研究项目,为全球区块链与碳市场结合提供技术规范。


(二)国际标准化动态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等机构在区块链术语、参考架构、安全隐私等领域取得突破:


ISO/TC 307成果:已发布术语、参考架构等2项国际标准,并在治理、隐私保护等领域形成技术规范和报告。

技术融合趋势:区块链与碳市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标准交叉研究加速,例如IEEE的边缘计算与区块链标准(如IEEE 3801-2022)由趣链科技牵头制定,推动技术协同创新。


二、区块链标准化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层面的挑战


术语与定义缺乏统一性

不同机构对“智能合约”“共识机制”等核心概念的定义存在差异,导致标准制定时出现分歧。例如,联盟链与公链在节点准入、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术语差异,影响跨链互操作性。


标准重复与覆盖不足并存

部分领域(如数据存储、身份认证)标准重叠,而新兴技术(如零知识证明、跨链协议)的标准仍不完善,难以满足创新需求。


(二)产业协同的挑战


跨行业协作难度大

区块链在金融、医疗、政务等行业的应用需求差异显著,例如金融领域强调合规性,而供应链更关注数据共享效率,导致标准难以统一。


企业与政府角色失衡

当前标准制定以政府主导的团体标准为主,企业参与度不足。例如,部分企业更倾向于通过专利布局构建“事实标准”,而非参与公开标准制定。


(三)国际竞争与话语权博弈


技术标准成为战略高地

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也在加速区块链标准化进程,中国需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平衡话语权与兼容性。例如,美国在智能合约安全标准方面提出多项提案,可能影响全球技术路线。


合规与创新的平衡难题

区块链涉及金融监管、数据主权等敏感领域,过度标准化可能抑制创新,而标准滞后则会引发无序发展。例如,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快速迭代与现有监管框架的冲突,凸显标准动态更新的必要性。


三、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一)技术标准化路径


聚焦核心术语与基础架构

推动术语和参考架构的统一,例如建立“区块链技术术语白皮书”,明确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关键概念的定义。

优化分层标准体系,将技术标准分为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等模块,降低跨领域应用的复杂性。


加强新兴技术标准研制

在隐私计算(如零知识证明)、跨链协议、量子抗性算法等领域加快标准制定,例如研究“基于区块链的跨链互操作性框架”。

探索区块链与AI、物联网融合的标准,如“区块链+物联网设备身份认证规范”。


(二)产业协同与生态建设


构建多方参与机制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学术支撑”的标准化生态,鼓励头部企业(如腾讯、蚂蚁集团)牵头制定行业应用标准。

推动区块链与传统行业(如制造业、物流)的联合标准试点,例如“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数据共享标准。


强化国际标准兼容性

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时,注重与ISO、IEEE等体系的兼容,避免“标准孤岛”。例如,中国主导的碳市场区块链标准需与国际碳交易规则对接。

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推动发展中国家采用中国主导的区块链标准,扩大国际影响力。


(三)动态优化与监管适配


建立标准更新机制

对现有标准进行定期评估,例如每两年修订一次技术标准,以适应算法迭代和应用场景扩展。

利用区块链本身特性(如智能合约)实现标准执行的自动化监测,例如通过链上数据验证标准合规性。


平衡创新与监管

在金融、政务等敏感领域,制定“沙盒式”标准,允许企业在可控范围内探索新技术,例如“区块链数字人民币测试标准”。

推动监管机构参与标准制定,例如将数据隐私保护、反洗钱要求纳入区块链系统设计标准。


四、结论


区块链标准化是中国抢占全球技术制高点、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当前,中国在底层架构、密码安全、行业应用等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但技术术语统一、跨行业协作、国际话语权争夺等问题仍需突破。未来,需通过技术标准的模块化设计、产业生态的多方协同、国际标准的兼容性布局,构建“自主可控、开放兼容”的标准化体系,为区块链技术的大规模落地提供坚实基础。随着标准与创新的良性互动,区块链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声明:本网站所有相关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及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